第25章 故事新编 (16)[第2页/共5页]
幽灵——那么,就给你当场出丑……
那顶着长方板的却偏站在女娲的两腿之间向上看,见伊一扎眼,便仓促的将那小片递上来了。伊接过来看时,是一条很光滑的青竹片,上面另有两行玄色的细点,比槲树叶上的黑斑小很多。伊倒也很佩服这手腕的细巧。
(10)不周之山:据《山海经·西山经》晋代郭璞注:“此山形出缺不周币处,因名云。”又《淮南子·原道训》后汉高诱注,此山在“昆仑西北”。
(17)秦始皇寻仙山的故事,《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以下的记录:“齐人徐市(芾)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神仙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因而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神仙。……数岁不得。”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秦褚卫,姜沈韩杨。(8)
(18)汉武帝寻仙山的故事,《史记·封禅书》中有以下的记录:方士“(李)少君言上(汉武帝)曰:‘……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分歧则隐。’因而天子始亲祠灶,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诸药齐(剂)为黄金矣。……而方士之候伺神人,入海求蓬莱,终无有验。”
风和火势卷得伊的头发都四散并且扭转,汗水如瀑布普通奔腾,大光焰衬托了伊的身躯,使宇宙间现出最后的肉红色。
(16)关于“女娲氏之肠”的神话,《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以下的记录:“西北海以外,大荒之隅,有山而分歧,名曰不周负子。……有国名曰淑士,颛顼之子。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肠化为此神。”科斗字,当代笔墨,笔划头粗尾细,形如蝌蚪。
(12)关于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淮南子·览冥训》中有以下的记录:“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墬(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烘洋而不息;……因而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彼苍,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又唐朝司马贞《史记索隐·三皇本纪》:“当其(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回禄战,不堪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
庄子——楚王的圣旨在我头上,更不怕你们小鬼的起哄!(又拱两手向天,进步了喉咙,大呼起来:)
这时昆仑山上的古丛林的大火(13)还没有熄,西边的天涯都通红。伊向西一瞟,决计从那边拿过一株带火的大树来点芦柴积,正要伸手,又感觉脚指上有甚么东西刺着了。
(13)昆仑山上的古丛林的大火:据《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其外有烈焰之山,投物辄然(燃)。”
幽灵——庄周,你这胡涂虫!斑白了胡子,还是想不通。死了没有四时,也没有仆人公。六合就是春秋,做天子也没有这么轻松。还是莫管闲事罢,快到楚国去干你自家的活动。……
伊因而哈腰去捧芦灰了,一捧一捧的填在地上的大水里,芦灰还未冷透,蒸得水澌澌的沸涌,灰水泼满了伊的周身。大风又不肯停,夹着灰扑来,使伊成了灰土的色彩。
请收藏本站:m.xnx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