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古籍迷踪之银杏树下的残卷[第4页/共10页]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紫芝补心气,可黄芪何尝不能补?"他提笔在处方笺上写下:黄芪三钱、丹参二钱、薤白一钱,佐以茯苓、杏仁。想到干旱之年,百姓多有脾胃衰弱,又添了炒白术、陈皮。药方初成时,窗外已泛鱼肚白,他这才发明膝盖早已红肿,却笑着对赶来的弟子说:"快去熬药,用书院的老银杏木作柴火——此树阅尽沧桑,该懂人间痛苦。"

光绪十一年霜降,金陵城西梧桐巷深处,陈松年的"松心堂"药庐前飘着新晒的艾草香。十五岁的林砚之攥着父亲手抄的《伤寒论》,看师父用银针在桐木棋盘上摆出桂枝汤的配伍,棋子落盘时叮咚作响,竟暗合《难经》里"七损八益"的脉象。

墨客俄然想起父亲常说的话:“我们陈家药铺的匾额,是孙真人托梦所题。”现在望着藏经阁中若隐若现的“精诚”二字,他俄然明白,所谓超越百年的医案,向来不是纸上的药方,而是医者与患者之间,对生命永不放弃的默契。

“当年那孩子病愈后,你曾祖父在医案里写:‘医道如井,须掘地三尺方得清泉;精诚如蜜,必耐久藏酿方见真味。’”父亲摸着匾额上的紫芝纹,烛火在他镜片上跳动,“厥后才懂,真人托梦不是求我们供着匾额,是要把‘精’字刻进每味药材,把‘诚’字融进每次问诊。”

墨客非常当真的说到,关于这块匾另有一段故事呢!那是我们祖上的事情……

医圣留下的暗码

墨客摸着竹片上新奇的刻痕,俄然发明笔迹与古籍中孙思邈的讲明如出一辙。叶承天笑道:“前人云‘笔墨有灵’,当你经心为患者时,笔下自有药王风骨。”此时山风掠过,银杏叶沙沙作响,仿佛满树都是前人留下的医者规语。

医道渊深:

夜访藏经阁:

药吊子在红泥小炉上咕嘟作响时,怀瑾俄然瞥见药烟在窗纸上投出孙真人的剪影,衣袂间的紫芝纹与匾额上的木纹堆叠。妇人一勺勺喂着药汤,小儿的咳声垂垂轻了,到五更天,竟沉甜睡去,掌心的青色褪成淡粉,像初春将绽的梅蕊。

子时的井台结着薄冰,怀瑾的铜灯映出井壁上的青苔,恍若百年前曾祖父提灯取水的身影。当陶瓮浮出水面时,封泥上的“光绪壬寅”字样清楚如昨,敲开的刹时,陈蜜的甜香混着雪水的清冽劈面而来,竟比新蜜多了份沉郁的草木气。

父亲握笔的手顿了顿,腕间的翡翠镯子碰在砚台上,收回清泠的响。林砚之搁下羊毫,从雕花槅扇的镂空处望出去,见穿月白短打的郎中背着朱漆药箱,青布鞋底在青石板上敲出急雨般的节拍。药箱开应时,一股混着薄荷与石膏的清冽气味飘进书斋,勾得他想起客岁在仁济堂见过的清热散——陈伯说那是用三伏天采的芦根,配着寒山的石膏粉熬制的。

晨光漫过药柜时,怀瑾瞥见妇人怀里的孩子正抓着父亲的袖口,指尖无认识地摩挲着盘扣,像极了医案里记录的“病愈小儿喜抚药香”的细节。本来超越百年的向来不是泛黄的药方,而是当医者俯身问诊时,与患者心跳共振的那声感喟;是药材在陶瓮里甜睡时,与光阴达成的治愈左券;是“精诚”二字在匾额上班驳时,却在每个医者内心愈发清楚的刻度。


请收藏本站:m.xnxsz.com

相关阅读: 蛊道第一真仙    婚内燃情:名门教授抱紧我    穿越农家俏媳妇    超级军工帝国    黛玉别嫁    诛天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