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场边的乏力影[第2页/共11页]
农妇走时,暮色已漫过谷场的篱笆,竹篮里的藿香换作了新采的鲜药,茎叶上的水珠顺着头绪滚落,在篮底积成小小的水洼。路过晒谷架时,一片稻壳正巧落在她发间,金黄的壳面映着天光,纹路清楚如医者搭过的脉纹——那是地盘写给劳作者的,关于燥湿的另一行注脚。她扶着腰的背影垂垂融入暮色,衣摆上的盐霜在夕照里闪着微光,像撒了把碎银,给这被暑湿渗入的处暑前夕,添了丝清冷的盼头。
处暑后的凌晨,露水还在药园的竹叶上悬着,医馆的木门便被竹篮的轻响叩开。农妇跨进门槛时,蓝布衫的衣角沾着几星稻穗的金粉,脚步轻巧得像是踩在晒得发烫的谷场上,竹篮里新收的早稻堆得冒尖,谷粒间还藏着未褪的晨露,在晨光里闪成细碎的星子。
篱笆外的晒谷场传来竹耙翻动的响,新稻壳在湿热里蒸腾着微腥的甜。叶承天指着藿香的四棱茎:“每道棱都是气机的官道,春生的棱藏着升发之力,夏长的棱蓄着化湿之勇,秋收的棱收着肃降之威,冬藏的棱孕着归根之智。”他说话时,茎秆中空的髓腔对着风收回纤细的哨音,竟与农妇服药后脾胃浊气下行的“咕噜”声暗合。
耕耘者的护脾方
处暑霍香
草木的湿暑应和
“暑气退时如收网,湿浊却似漏网的鱼。”他的指尖划过叶片后背的绒毛,细如谷场未扫的稻芒,却带着股穿透暑湿的清冽,“你看这银霜,是暑热与秋凉在叶背比武时结的痂——夏末的湿热往上蒸,秋初的清气往下压,逼出的白霜便成了化浊的兵符。”阿林靠近时,闻到霜气里混着如有若无的谷香,恍若整座晒谷场的暑气,都被草木炼进了这层微光。
霍香梗与太子参:
药园深处,藿香的轮状花序正在秋风里悄悄摇摆,每朵紫花都是脾经募穴的微缩版。叶承天俄然笑指竹席上的处暑露:“你看这露水,承的是日夜温差的太极——阴露润脾,阳暑化湿,恰如藿香叶片正面吸的是暑热,后背凝的是清露,表里双调,方解中焦之困。”话音未落,一片带霜的叶子正巧落在石桌上的脉枕旁,叶脉的走向与农妇腕间的寸关尺分毫不差,像极了草木给人体写的脉案。
阿林跟着师父转过篱笆,山坡上的野藿香正从岩缝里探出身来。这里的土质偏沙,晨风吹过带起细响,藿香茎秆细如竹筷,四棱上的绒毛短而坚固,叶片呈狭长的披针形,对着光看,叶肉里的头绪像被风刻出的纹路,边沿的锯齿锋利如刀——“此草长在朝阳的坡地,根须扎进岩缝里寻水,吸的是山风的疏朗气。”叶承天捏碎片叶子,辛香比生水藿香更浓烈,却带着股清透的凉,像山涧里溅起的水花,“茎秆坚固如耕夫的指节,得风木之性,专破思虑过分的气滞。”
处暑的日头悬在药园篱笆上时,叶承天的指尖正抚过藿香叶片的银霜——那层薄如蝉翼的结晶在秋阳下泛着微光,像给每片叶子镶了圈健脾的银边。他俄然将叶片举至眉心,逆光处的四棱茎秆投下棱形暗影,刚好落在《黄帝内经》“太阴湿土”的篇章上,墨字与茎影相叠,竟成了脾胃运化的活注脚。
请收藏本站:m.xnx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