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帝实行禅让制之疑[第1页/共5页]
倘若《尚书》、《论语》记录的“尧舜禅让”皆不成信,那么,《墨子》则是最早记录“禅让”轨制的书了。在该书《尚贤》篇中如许写道:“古者舜耕于历山,陶河边,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觉得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把―个会烧窑、能捕鱼的农夫“举觉得天子”,较着是“尚贤”的禅让行动。别的,在《墨子・尚同》中也有近似说法。实在,舜本来是黄帝的九世之孙、有虞氏诸侯,墨子把他降落为只会干粗活的农夫,以此表白“尚贤”的主张,这恰是墨子先生的一大缔造。这位思惟家出身于基层社会,熟谙老百姓的糊口,不满儒家“礼”的说教和品级看法,以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否定“天命”和“执有命”这类观点,明白表示了百姓能够参政的激烈欲望,故而编造了“尧舜禅让”的出色故事。但是,《墨子》一书中并无“舜禹禅让”的说法,有的学者以为,这是儒学大师孟子增加的部分。儒学和墨学固然观点针锋相对,但是对于“举贤”的熟谙是分歧的。孟子奇妙地操纵了墨子的这一缔造,续编了“舜禹禅让”的又一个故事。孟子编故事的伎俩乃至都照抄墨子,把本来是百里诸侯的禹硬说成平头百姓,仿佛不做如许的窜改,“舜禹禅让”就显得太有趣了。厥后,儒学占了上风,墨家一蹶不振,“禅让”之说成为儒家们的专利。这些故事既是成心编造,那么,尧、舜、禹的“禅让”轨制也是子虚乌有。
《史记・五帝记》又说:“(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礼记》则曰:“舜葬苍梧,二妃不从。”刘知几在解释这段话时以为:“其涉方之死,其殆文命之志乎?”文命即禹。这就是说禹为了稳固他的统治职位,采取了“逼”和“放”的手腕,不客气地赶走了大舜。刘知几的阐发很有事理。试想,上古期间的苍梧尚是荒蛮之地,火食极其希少,既无边关胶葛,又无其他要事,舜到这类处所巡查甚么?如果为了打猎,值得跑那么远吗?何况,当时的大舜已是耄耋之年,数千里的路途之苦,他能受得了吗?再说,娥皇、女英既为舜的老婆,为何不归葬苍梧?此中定有难言之隐。以是,舜之所谓南巡,不是为了公事,也不是游山玩水。要么是武装押送,不得不去;要么是被人所逼,惧祸流亡。谁能导致舜的这类悲惨了局,天然非禹莫属。由此猜测,大禹的继位,也非禅让的成果。
有关禅让轨制的记录,最早见之于《尚书・尧典》。此中载有“尧舜禅让”之事。《大禹谟》中也有“舜禹禅让”的记录。孔子的《论语・尧曰》一样载有这类开通的轨制。但是,这些古籍所记,也只是传说中事。以是早在战国期间对此就已群情纷繁,有的同意,有的否定,也有的模棱两可,另有的一人持有两种说法。如许,上古期间有没有禅让轨制,就成了历代争辩不休的题目。
既然没有上古期间的禅让轨制,那么,《尚书》、《竹书编年》记录的这类事情是如何来的?有人以为,《尚书》中的《尧典》成于战国期间,如同孔子在《论语》中讲的禅让之事,很能够是道听途说,没有多少可靠按照。而《大禹谟》系晋人伪托,也照《尧典》编造故事,果然如许,那么最早记录禅让轨制的《尚书》,就完端赖不住了。
请收藏本站:m.xnx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