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大结局[第1页/共3页]
雪姬心忧苇原国中生乱,百姓益发痛苦,不肯淹留,一意独行而归,临别有语道:“苇原我之故乡也,宁有因己而忘国者?初阳如此,吾心亦然。即或以身相殉,无悔也。”
一,兴族学村塾,遍请天下名师编撰幼学之书。凡六岁以上小童,无分男女,皆需开蒙读书习字,所学之期初定四年,其间资费之用皆由国库给出。
初始三处各有鸿沟,独我无他。恍然间偶生交缠,继而相互融会相互包涵,便有日升月落,瓜代来往之景,隐然有雅乐轻起,恰是六合订交之音;而夭桃得日月之力,演变更胜,竟然繁衍不休,渐生渐长而成桃林一片,旧木枯朽则新木碧绿。阴阳相得、四时明分,五行演变,虽是粗陋,却隐然是尘凡初开之相。
感激统统陪我到最后的女人,没有你们几小我我恐怕真的要坑了此文,至心感谢你们,下篇文再见。
初始亦不过是须生常谈,左不过是旌表胜绩,抚恤将士;但是厥后话锋急转,耳中只听得是:郭氏秉六合之志,承天子之德,曾化双凤之吉祥,今托明月之清辉,修身护国功莫大焉,故此今时昭告天下以正其名,迎驾还朝如此。
大祭官自领中军奔袭沧州,意欲以重兵将防地扯破而直捣京都,却未曾想有今时之败,不免委靡无息。况乎中军已败、帅旗已落,他处已不敷为虑,自是凯歌频奏、捷报频来。南至忻州北达武城一线各军皆是厉兵秣马、易守为攻,誓要速战持久,光复古国土以朝天阙。
“无情最是帝王家,皎月岂可染凡尘?”
舜英见状大怒,厉声喝道:“英娘姊姊难道癫狂?旧时之事犹在面前,怎可一误再误?管甚谕旨,关甚天下,且自清闲。待我将其扯碎,污以泥塘,方解其辱。”
初阳以己度人,深知其心,自是再无挽留之词,只将八魇之镜拜托其人,慎重而言:“镇宫之宝不成久出供奉之地,雪姬执意归去,或能够之为依仗。多加保重,以期他日重聚,把酒话重新。”
言罢当真纵身向前,欲要将谕旨掠取在手。此举一出,众皆色变,内侍仓猝讳饰,侍卫急起禁止,刘帅多有忧色,英娘安然处之,一时狼籍不休。
重瑞二年夏,雄师挥师东进,济罗王不堪其喜,苇原屈膝以降。今上谕旨,苇原祸乱之地三年无赋税之命,故此流民扶老携幼以归其乡,更有他郡困苦之农依诏令而搬家。
英娘笑意更甚,掌中有一轮月华烁烁生出,初时上弦如蛾眉,渐有丰润而后有月满如秋水,然盈满必亏,光彩渐瘦终现残月如弯钩,如此变幻不竭,方是所谓之明月常在而圆月不常有。故而明月自有其阴晴圆缺,无患无忧,虽是阴极之相却自有盈亏阴阳之理。
初阳不动如山,其声不急不促,温言相问道:“久处山林居,何故返樊笼?”
“有情无情,端在民气,比方月在天中,落影于水;虽是水动影乱,月犹自洁白。”
而军中亦是各司其职:或计死伤之数,补伍什之漏,以免军令高低难行;或整饬降敌之序,明分兵将之别,以备告庙献俘之用。
“独善其身非我之志,兼济天下方为我所想,本日有可为何不为之?况乎身或可皋牢一处,心则扶摇万里之上,自能遨游三山以外,追风逐云,又何有樊笼之谓?”英娘微含笑意,不疾不徐,回身与初阳相对而立,口中如此这般答道。
请收藏本站:m.xnx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