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求道海外[第1页/共2页]
当“狮子号”再次动身,船舱里除了十二箱文籍,还多了道黄绫圣旨的抄本。威廉·巴洛望着圣旨上“允英商在广州商馆拓印汉籍”的条目,俄然明白,嘉庆帝的号令不是回绝,而是更高超的采取——用官方渠道将文籍交换归入朝贡体系,既保文脉不失,又借西人之力补己之短。这场由天子诏令开启的文籍归乡之旅,终将在汗青的长卷中,写下“以政统文,以文固政”的奇特篇章。
青玉镇纸压着的黄绫上,“着两广总督阮元兼理外洋文籍回流事”的朱批刚干,嘉庆帝便将《精华文籍录》推给首席军机大臣戴衢亨。殿角铜漏滴答,与戴衢亨翻动羊皮纸的轻响交叉,图上标着“满剌加藏书阁”的红点,恰在郑和航路的旧迹之上。
嘉庆九年·冬·紫禁城养心殿
喜好嘉庆变法:数据治国请大师保藏:嘉庆变法:数据治国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陈阿福的折子说,南洋侨商藏有《天工开物》廿三代抄本,附满剌加土法制盐图。”嘉庆帝敲了敲案头《两淮盐引积弊疏》,“客岁淮北盐场减产,正需此等技艺。”戴衢亨早知圣意,从袖中取出阮元的密折,末页“请允侨商后辈入国子监”的要求旁,已用墨笔圈出“可酌减员额”四字。
“允其在广州商馆拓印副本,然原件必须归藏内府。”嘉庆帝打断道,“传旨江南制造局,若得《鲁班经》外洋抄本,着匠人研习榫卯改进之术——夷人能借我文籍求技,我亦能用夷技补我文籍之缺。”
半月后,马六甲华人会馆前竖起御赐“汉籍归心”碑,碑阴刻着嘉庆帝亲撰的《文籍回流诏》:“朕闻外洋有遗籍,皆祖宗心血所化,虽远必归。今开三途:献书者赐官,护籍者免税,习经者入监。尔等侨胞,勿以山海为远,勿以文籍为轻,归籍之日,即归心之时。”碑成之日,陈嘉言率侨商在妈祖像前焚香,将《郑和帆海图》抄本恭恭敬敬装入贴有“钦命文籍回流局”封条的樟木箱——箱中还藏着阮元送来的《两淮盐引拍卖章程》,扉页朱批“商籍与文籍同重”,在烛火下泛着温润的光。
“外洋汉籍,乃祖宗遗泽,非奇技淫巧可比。”嘉庆帝俄然想起三年前查抄和珅时,从其藏书楼发明的《永乐大典》残页,竟有暹罗文注脚,“着各省督抚晓谕侨商:凡献文籍者,按卷数赐官衔,最高可授‘儒林郎’,其族中后辈赴考,加二十文闱墨分。”
是夜,六百里加急驿递将嘉庆帝的三道上谕送往广州:一立“文籍回流局”,二开侨商文籍免税例,三许外洋后辈入国子监。当阮元在珠江口接到黄绫圣旨,见“着陈嘉言为‘外洋文籍协理使’,赐五品顶戴”的朱批时,终究明白天子的深谋——以官爵换文籍,以文脉系侨心,恰如当年郑和船队播撒文明,本日则是逆向收聚散落的聪明。
戴衢亨心头一震,此令既解侨商归乡之念,又借科举皋牢外洋游子,可谓一箭双雕。他俄然想起阮元密折中提到的“英使欲以棉纺换文籍”,遂道:“西洋人对《武备志》《河防一览》尤其存眷,是否……”
“传旨:设‘文籍回流局’,隶于户部,着阮元总领其事。”嘉庆帝提起御笔,在《粤海关志》订正稿上讲明“侨商运籍免税”,朱砂笔尖在“免税”二字上顿了顿,又添“限汉籍回流,夷人不得援例”,“再谕国子监,准马六甲、爪哇侨商后辈每年十人入监读书,赐‘忠孝籍’,免坐监费。”
请收藏本站:m.xnx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