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风流大宋[第2页/共3页]
来岁,恰逢辛未科省试春闱。
彼时进士科取士比例极低,特别是本朝初更是令人发指,“建隆元年,进士十九人。二年,进士十一人。三年,进士十五人。四年,进士八人。乾德二年,进士八人……八年,进士三十一人,诸科二十四人。”宋太宗即位后,开端冲破一百大关,偶然一科竟达到三百多人。但此时每科的取士人数还没有定制,即所谓“贡举之疏数,取士之多寡,惟上所命”。直到仁宗皇祜四年始规定:“进士限四百人,诸科勿得过其数。”嘉佑元年四月又重申:“考场取士,以皇佑四年进士限四百人,诸科毋得过其数。”当时,约莫每四年开科一场,如许算来每年取进士、诸科约莫各百人。宋英宗治平三年下诏:“此后宜每三年一开考场……统统礼部奏名进士以三百报酬额,明经、诸科不得过进士之数。”今后遂为定制。
后代的高考被描述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在王棣想来,此时的科举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想要进士中试,何其难也。
至于本来的辛未科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的马涓、朱谔、张坚庭三位科举达人,到时候同场竞技,免不得要PK一二,也不至于未战先怯。
宋沿五代旧制,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后改开宝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进士科以外的各科,常合称“诸科”。神宗时,废诸科,另设“新科明法”,元佑时废。皆以进士科为重。
房价,笑话,宋朝的房价代价之高,你是绝对想不到;
本朝初,礼部贡举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等科。科目虽多,但莫重于进士一科。进士向来为朝廷所正视,士子亦趋之若鹜,人才亦多出于此科。凡贡举者,须经解试、省试、殿试而跃龙门。
“自逊、抗、机、云之死,而六合英魂之气,不钟于世之男人,而钟于妇人”,呃,阴盛阳衰哪。
关于本朝科考,王棣大抵是晓得的,但毕竟知之不详,经苏、李二人细细说来,遂“豁然开畅”。
晏殊,字同叔,其年幼而颖慧过人,三岁能认字,五岁能题诗作对,作《题所居道傍白塔》诗曰:“白塔青松古道西,塔高松矮不能齐,时人莫讶青松小,他日松高塔又低。”七岁已博览群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乡里间视为神童。
倒是他这个王安石之孙的身份有些难堪,毕竟朝中是高太后携旧党在朝,凡熙宁以来政事弗便者,次第罢之,举而仰听于太皇太后。自司马光、吕公着到文彦博、刘挚、吕大防这些个丞相,可都是死力反对新政的。也就是说,时下朝中的诸多大佬,绝大部分是王安石的“政敌”。
景德元年,江南按抚张知白闻知,死力保举晏殊进京。次年,十四岁的晏殊与来自天下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插手测验,他安闲招考,援笔立成,遭到宋真宗的嘉赏。第三天复试“赋”时,晏殊看了题目,回奏天子:“这个题目,臣十天前才作过。请陛下别的出题。”真宗非常赞成他的诚笃,又对他的文章非常赏识,当殿赐“同进士出身”,成为最年幼的进士。后从秘书省正字官至知制诰,进礼部侍郎,后又任礼部、刑部、工部尚书,同平章事兼枢密使,世称“大晏相公”。
请收藏本站:m.xnx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