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第2页/共3页]
永璇被她拿话堵了,顿时涨红了神采,气闷道:“你......”
和珅认识到,汗青的轨迹又一次悄悄变向。畴前的永璂,直到嘉庆三年才被追封为贝勒。而现在永璂不但被弘历亲身封为贝勒,另有了专属的封号。
这一次,弘历决定带着老佛爷从紫禁城走水路到清漪园。和珅到时,很多文武官员都已在场。约莫候了一炷香的工夫,就闻声司礼寺人尖声通禀道:“皇上驾到,太后老佛爷驾到。”
她的儿子作了贼,天宫偷桃献母亲。
永璂不假思考地答道:“菊花入药,有延年益寿的服从,用菊花泡茶,能够清肝明目,是以儿臣觉得,菊花意味长命。皇祖母的寿辰,菊花绽放得如此标致,更意味着皇祖母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弘历亲身将太后扶下金辇。和珅跪在官吏步队中,余光瞟见老佛爷花盆底鞋上的宝蓝穗子。
和珅将红布翻开,下头是一尊活矫捷现的玉佛,白得小巧剔透,绿得翠绿欲滴,佛身线条流利温和。老佛爷细细打量那尊佛像,半晌后笑道:“和珅故意了,这么一尊上好的和田玉佛,可谓是希世珍品。玉石温润养人,佛祖慈悲为怀,二者相得益彰,倒也符合。”
弘历走上前来,点头笑道:“不愧是朕亲封的探花郎,这对子接的好,赶明儿朕亲笔题在那漪绣桥上,供先人瞻仰。”
此话一出,场面顿时凝重起来。太后见世人都不敢出声,只得笑道:“天子啊,永璂还没说呢。”
“轻点,别打碎了。”
一场封赏过后,世人各怀心机地落座。皇太后望着坐鄙人首的孙辈,脸上的笑意始终不减。
弘历在她头上薅了一把,大笑道:“你个鬼精灵,朕承诺你,说吧。”
“都平身吧。”弘历一面搀着老佛爷往龙船走,一面叮咛道,“和珅带路。”
永琰先看了看身边的永璂,踌躇着开口道:“儿臣觉得菊花能够耐得住寒冬,意味着朴重之士,我们都该当效仿菊花不畏酷寒的风致。”
永瑆常日里自恃文才出众,在兄弟当中也常常端着架子,何曾被当着世人的面怒斥过。弘历的话让他又羞有恼,垂着头不敢再说话。
太后瞪圆了眼睛,半晌忍俊不由。她白叟家一乐,弘历也大笑道:“好你个纪昀,变着法儿拿朕寻高兴。”
永瑆醉心汉学,文采斐然,只见他点头晃脑道:“陶渊明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意味着闲云野鹤般的糊口,有归隐山林之喻。”话说了一半,永瑆就瞥见弘历阴沉的神采,未出口的说辞都噎在了嗓子里。
和珅晓得弘历喜好到处留墨宝的弊端又犯了,不着陈迹地绕开了话题:“皇上,瞥见前头的十七孔桥了么,我们就在桥旁的南湖岛泊岸。
“闲云野鹤,归隐故乡,你是想学陶潜的离经叛道么?朕看你是读书读傻了,将汉人那一身冬烘气都学去了,忘了我满洲儿郎的壮志抱负。”
弘历持续看畴昔,目光在永璂身上顿了顿,开口道:“永琰,你说。”
弘历挥挥手,两个寺人将春联展开,只见乌黑的纸上写着:
弘历的目光在众阿哥身边挨个儿扫了一遍,最后点名道:“永璇,兄弟几个当中你最年长,你说说这菊花为甚么好?”
和珅俯身一拜:“谢老佛爷嘉奖。”
请收藏本站:m.xnx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