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七章 拈花[第2页/共3页]
耸峙百余年的陶家老宅颠末光阴沧桑,每一砖每一瓦都写满了汗青的沉淀。
终是说不出谅解的话,陶灼华似有千言万语哽在喉中。她不肯与苏世贤对视,趁着苏世贤安设迎春花的空档,拖着何子岑仓促便要拜别,恰是落荒而逃。
陶灼华怔怔地立在母亲的肖像前,瞧着画中人秋水凝波的双眼,早是无语凝噎。被何子岑抱在怀中的晟儿虽是懵懂,却似是母子连心,传染了陶灼华的哀思,不觉小嘴一扁,悄悄哭了起来。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苏梓琴先于陶灼华两日到了青州府,将她将回归的动静说与苏世贤,只望能替两人解高兴结。苏世贤沉吟很久,却只是微微一叹,向苏梓琴说道:“凡事不成强求,我不怕呈现在灼华面前遭她嫌弃,只怕勾起她的悲伤,不见也罢。”
(全文完)
何子岑爱恋地拥着妻儿,只怕陶灼华触景伤情,柔声劝道:“莫再难过,母亲在天有灵,瞧着你这般福慧双修,必然是替你高兴,却不肯定见到你堕泪。”
湖畔垂钓的人身披蓑衣,那鱼钩弯弯垂向水面,上头鱼饵早空,却一向忘了重新提起。半夏撑着素面竹伞立在一旁,固然一语不发,脸上倒是满满的疼惜。
时过境迁,正房里没有再摆陶婉如的牌位,而是挂了幅精美的苏绣肖像。
苏世贤脸下水渍班驳,不晓得是雨水还是泪水:“我晓得、我晓得,你母亲她一向未曾忘怀这个处所。”
此前陶婉如云门山麓的坟冢已然被瑞安破坏,唯有洋溪湖中还洒着她的半抔骨灰。若想去那边祭奠陶婉如,便须得同隐居在湖畔的苏世贤见面。
城里逛完了,再借送甄三娘返回小巧山之际,连山下的井塘古村也瞧了个遍。何子岑冷静等候着,陶灼华却始终不提叫她梦绕魂牵的洋溪湖畔。
“在这里为我母亲立一块墓碑,到是难为了您”,陶灼华眼中不再有仇恨,却也做不到心平如镜。她眼望悠悠碧水,悄悄叹道:“我一向没有奉告您,母亲舍不得这到处所,是以她有一半的骨灰便洒在了这湖中。”
既悔且愧,却无悔怨药可吃,苏世贤发觉了陶婉如留下的札记,瞧着上头点点滴滴被泪水渍染的笔迹,冲半夏长叹道:“这负心薄幸之人,天下非我莫属。”
“母亲酷好迎春,死守空闺之时,便拿这数十盆迎春打发时候”,陶灼华瞧着一盆一盆迎春还是摆回了畴前的位置,光阴荏苒间仿佛瞧见母亲青衫落寞的身影寂寂倚在花前,面前又是一酸。
“灼华、灼华”,苏世贤将鱼杆一扔,望着缓缓向本身走来的两人,似是不成置信。父女两人隔着几米远的间隔,便这么四目相对,心间都是五味陈杂。
陶灼华不晓得该说些甚么,她转手招手,唤了远远跟从的侍从上来,指着侍从手间捧的一株迎春,对苏世贤说道:“这是我母亲畴前手植,便留在这洋溪湖畔,伴着母亲的墓碑吧。”
虽与苏梓琴说得敞亮,苏世贤这几日却如坐针毡。他没有脸去陶府见陶灼华一面,只能每日拿根鱼杆做粉饰,瞅着来路望眼欲穿。
拈花浅笑,终是心心相印了。
当日苏世贤选在洋溪湖畔落脚,暂居在他同陶婉如昔年住过的湖畔板屋,不难发明那边还是有着陶婉如住过的陈迹。
请收藏本站:m.xnx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