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瑶华[第1页/共3页]
翌日太后公然在帘中发起废元符皇后,复瑶华宫皇后位号,并细述当初章惇假拟太背工诏之事,说立元符过程有违典礼,本就名不正言不顺,应当废掉。曾布有备而来,上前力图:“废元符之事千万不成。以捏造手诏之事废她当然有理,但一则会彰先帝之短,二则主上以叔废嫂,事理未顺。”
郑滢答道:“都是逢节日宴集之类才相见,常日并无来往。”
郑滢目视周遭人等,太后会心,令世人退下,郑滢才道:“娘娘,皇后之位干系宗社大计,国朝有母后垂帘常例,可预政事。现在娘娘听政,天子聪明,才使天下归心,海晏河清,有乱世气象。但世事不成料,元符皇后乃章惇搀扶所立,异日如有机遇借皇后身份预政,必定会重新启用章惇等人,而免除现在重臣,太后心血,难道毁于一旦……”
太后嘲笑:“天然要有嫡庶之分,卿不必多虑。”
曾布承诺。赵佶想想又道:“太后或还成心复瑶华宫位号,只是一帝一后,乃万世常理,两宫并列,毕竟不当,此事也望枢相略加劝止。”
曾布躬身:“望皇太后对峙此论,若稍动元符,则于理不便。”
太后点头,想起浑家一案,忽有一主张,对赵佶道:“如果与蔡王私通的浑家出自元符宫中,那元符对宫人管束不严,也难辞其咎。不如制狱细查她宫里人,汇集罪行,再将章惇捏造手诏的事公诸于众,就此把她废了。”
司宫令又道,宫正叨教,犯宫禁之罪的那位浑家如何措置,太后道:“既然她已遭断舌,就不必再取她性命了,逐出宫罢。”
太后见众臣皆反对,遂叹了感喟:“是无可何如,此事临时作罢。”
郑滢道:“官家所言当然有理,但防微杜渐,也应想点对策……既然娘娘思念瑶华宫,何不接她返来,复她皇后位号?她若复位,按嫡庶前后之序,位在元符皇后之上,如此,即便有机遇,元符也不能超出她去预政。”
太后对劲,命众臣商讨相干典礼,旋即回宫。赵佶又留下曾布,私语道:“瑶华宫未复位号前,先宣召入禁中,然后当日或次日再降制,以免仓促镇静。”
太后淡然答:“只可如此。”
“章惇竟然在捏造的手诏里称‘非斯人其谁可当’,一想起这句话老身就气不顺!”太后肝火攻心之下猛咳数声,郑滢忙上前为太后抚背安慰。
赵佶又再安慰,与太后闲谈好一会儿,才先行辞职,留下郑滢持续与太后叙谈。
“先帝活着时她已经是如许了。”太后旋即又想起旧事,忿忿道,“她仗着先帝宠她,为了立她为后,连老身的手诏都敢捏造,以是不把老身放在眼里。”
郑滢踟躇,见阁中酒保均站在较远处,才轻声对太后道:“臣妾倒是有些话,但说出来有犯上之嫌,若不说,又自发不忠……”
“如此,还算好。”太后叮咛郑滢道,“你身份分歧昔日,对上面的人特别要盯紧,千万不能出岔子,须知很多大祸,都是由小人牵引出来的。”
“那就烦请枢相与忠彦等先行商讨。”赵佶附和,又道,“其他言官,也可知会一二,务必早作筹办。”
太后点头,道:“你也看紧点,若他们有异动,务必及时奉告我。”
次日晨,赵佶携郑滢定省太后。太后提起圣瑞宫大火之夜与蔡王见面的浑家之事,道:“那人是谁,我听到的,倒有好几种说法,此中另有先帝典饰沈蕙罗的名字。”
请收藏本站:m.xnx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