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三国演义1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4章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降孙皓三分归一统(2)[第2页/共4页]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次日,陶濬兵不战自溃。琅琊王司马伷并王戎大兵皆至,见王濬成了大功,心中忻喜。

次日,杜预亦至,大犒全军,开仓施助吴民。因而吴民安堵。唯有建平太守吾彦,拒城不下;闻吴亡,乃降。王濬上表报捷。朝廷闻吴已平,君臣皆贺,上寿。晋主执杯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惜其不亲见之耳!”骠骑将军孙秀退朝,向南而哭曰:“昔讨逆丁壮,以一校尉创建基业;今孙皓举江南而弃之!悠悠彼苍,此何人哉!”

早有动静报入东吴。吴主皓大慌,急召丞相张悌、司徒何植、司空膝循,计议退兵之策。悌奏曰:“可令车骑将军伍延为都督,进兵江陵,迎敌杜预;骠骑将军孙歆进兵拒夏口等处军马。臣敢为智囊,领左将军沈莹、右将军诸葛靓,引兵十万,出兵牛渚,策应诸路军马。”皓从之,遂令张悌引兵去了。皓退入后宫,不安忧色。幸臣中常侍岑昏问其故。皓曰:“晋兵大至,诸路已有兵迎之;争奈王濬率兵数万,战船齐备,逆流而下,其锋甚锐:朕是以忧也。”昏曰:“臣有一计,令王濬之舟,皆为齑粉矣。”皓大喜,遂问其计。岑昏奏曰:“江南多铁,可打连环索百余条,长数百丈,每环重二三十斤,于沿江紧急去处横截之。再造铁锥数万,长丈余,置于水中。若晋船乘风而来,逢锥则破,岂能渡江也?”皓大喜,传令拨匠工于江边连夜形成铁索、铁锥,设立伏贴。

因而沅、湘一带,直抵广州诸郡,守令皆望风赍印而降。预令人持节安抚,秋毫无犯。

王濬等奉了晋主之命,水陆并进,风雷鼓励,吴人望旗而降。吴主皓闻之,大惊失容。

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矣。此所谓“天下局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厥后后汉天子刘禅亡于晋泰始七年,魏主曹奂亡于太安元年,吴主孙皓亡于太康四年,皆善终。先人有古风一篇,以叙其事曰:

遂得江陵。

却说晋都督杜预,兵出江陵,令牙将周旨:引海员八百人,乘小舟暗渡长江,夜袭乐乡,多立旗号于山林之处,日则放炮擂鼓,夜则各处举火。旨领命,引众渡江,伏于巴山。

却说王濬班师,迁吴主皓赴洛阳面君。皓登殿顿首以见晋帝。帝赐坐曰:“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皓对曰:“臣于南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帝大笑。贾充问皓曰:“闻君在南边,每凿人眼目,剥人面皮,此多么刑耶?”皓曰:“人臣弑君及奸回不忠者,则加此刑耳。”充沉默甚愧。帝封皓为归命侯,子孙封中郎,随降宰辅皆封列侯。丞相张悌阵亡,封其子孙。封王濬为辅国大将军。其他各加封赏。

吴兵见之,觉得活人,望风先走。暗锥着筏,尽提而去。又于筏上作大炬,长十余丈,大十余围,以麻油灌之,但遇铁索,燃炬烧之,斯须皆断。两路从大江而来。所到之处,无不克胜。却说东吴丞相张悌,令左将军沈莹、右将军诸葛靓,来迎晋兵。莹谓靓曰:“上流诸军不作防备,吾料晋军必至此,宜极力以敌之。若幸得胜,江南自安。今渡江与战,不幸而败,则大事去矣。”靓曰:“公言是也。”言未毕,人报晋兵逆流而下,势不成当。二人大惊,慌来见张悌商讨。靓谓悌曰:“东吴危矣,何不遁去?”悌垂泣曰:“吴之将亡,贤愚共知;今若君臣皆降,无一人死于国难,不亦辱乎!”诸葛靓亦垂泣而去。张悌与沈莹挥兵抵敌,晋兵一齐围之。周旨起首杀入吴营。张悌独奋力搏战,死于乱军当中。沈莹被周旨所杀。吴兵四散败走。先人有诗赞张悌曰:“杜预巴山见大旗,江东张悌死忠时。已拚王气南中尽,不忍偷生负所知。”


请收藏本站:m.xnxsz.com

相关阅读: 异世少林功夫争霸    王者荣耀之上帝主播    从星际归来    天庭招办处    爱你是人间中毒    我在暗夜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