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与先生论道[第1页/共2页]
郭钺答道:“的确如此。但是,俗话说得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别看题目虽小。现在不至于构成大乱,但是小题目忽视不得。现在有太多的蛀虫。如果不把这些蛀虫设法撤除,我们大夏王朝,前程堪忧啊!再者,如此多的流民若不设法安宁下来。将来必然会危及国度安宁!”
苏远尚谨慎又谨慎的举起那张宣纸,喃喃念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好。故交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是谓大同……妙啊!妙啊!”
郭葭再答:“并没有。”
“诶!慢着!”苏远尚猜想她是在用心藏拙,一如刚才她推托读书少,没想到浏览却如此遍及,他灵机一动,说道,“你无妨把它写出来!”
郭钺接着说道:“此时,为了限定这些人对于地盘的狂热扩大,朝廷能够命令限定。比方,豢养家仆达到两百人的人家,须交纳必然的‘利钱’来充盈国库,豢养人数达到五百人的人家,须交纳更多的银钱来充盈府库。若想本身的后辈免除兵役也是如此,交纳高额的银钱以后,可酌情命令,免除部分后辈的兵役。州官再操纵这些银钱雇佣闲散的流民来兴建水利,如此一来,一来包管了费事百姓有田可耕,二来限定了大师世族的自觉扩大,三则安设了流民。兴建了水利,四则地步畅旺,好处很多。只要从田土底子上做起,以上题目才气迎刃而解。苏先生,这便是小生对于南边水灾的观点。”
郭葭放下笔,笑道:“贤人谈吐,老是对的。”
苏远尚一瞧她自但是然捏笔的行动,心中便晓得她定是个常常握笔的。
苏远尚不由得悄悄可惜:“那你常日里读过甚么书?”
郭葭微微一笑:“小女子读书全凭兴趣,本日读一点《诗经》,明日读一点《尔雅》,偶然候兴之所至,也会读一点《孙子兵法》、《黄帝内经》等不相干的书。”
苏远尚听罢,心神一震,俄然不敢小瞧他了。
郭葭浅笑着默许了。一个小厮铺了上好的宣纸,替她磨好了墨汁,郭葭清算好广大的袍袖,悄悄的捏住了笔端。
想到这里,她微微一笑,说道:“那就恭敬不如从命啦!小女子这就……”
苏远尚笑着点头:“如此看来,他倒不是在外闲逛,倒是在体察民情,体味人生痛苦呢!不错,是个好苗子!”说罢,他再问郭葭,“你说你未曾读过多少书,那么,识字否?《女诫》之流,总该读过吧?”
郭钺后退漫步,行一大礼:“小生胡言。请先生勿怪!”
“小生大胆想到了一个别例,只是不知可不成行。按我大夏律法,以十四岁为界,改我大夏地盘轨制,将荒无火食的地盘作为露田,有人耕作的地盘作为桑田。再将百姓按户籍,或是按做人头分派,每人配给必然的露田和桑田数量。露田归己有,桑田却要在必然的年限以后还给国度。达官权贵们若想获得更多地盘,便得豢养更多的奴婢。如此一来,流民们有了去处,对于经济也有复兴之处。”
此时,好久未曾说话的郭葭言道:“苏先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钺儿年青,说话有不周之处,还请先生谅解。但是钺儿一心为国,这一颗充满抱负的心,想来苏先生是能够谅解的。”
请收藏本站:m.xnx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