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盐铁议论[第1页/共4页]
——既来之,则安之?
——发兵而伐之,屯戍而备之,是糜费天下!弱女和亲,厚币重赂,北去大漠的不是他家女人,送给单于的不是民脂民膏?!
实在,客岁诏郡国举贤能、文学,田千秋是死力附和的。
田千秋想得没有错,但是,到了大将军府,却被佐史奉告:“大将军一早便出城,至今未归。”
“匈奴狡猾,擅恣入塞,犯厉中国,杀伐郡、县、朔方都尉,甚悖逆不轨,宜讨伐之日久矣。”桑弘羊是商贾之子,夙来最重视实际,而武帝也是如此,这般虚假的大义之辞实在是让他感觉匪夷所思,是以,语气竟不由缓了下来,不再冷厉逼人,而是带上了几份讽刺,“诸君恐难被坚执锐,有北面复匈奴之志,又欲罢盐、铁、均输,扰边用,损武略,无忧边之心,于其义不便也。”
提及先帝已经有警告那些贤能、文学的意义,毕竟,大汉另有一个腹诽罪的先例在,只可惜这些自许小民代言人的贤能、文学倒是毫不畏缩——当然,话说返来,大汉还向来没有因为谁对朝廷的政策存有贰言便定罪的先例,对于这些深孚民望的名流大师来讲,御史大夫的气愤不值一提。
——甚么叫站着说不腰疼?
——都是一帮只会喊仁义标语的墨客!
田千秋低头,掩去眼中一闪而逝的笑意——桑弘羊就差指着说话的那位文学,痛斥他叛国了!
田千秋茫然,桑弘羊倒是勃然大怒。
佐史躬身应道:“恰是,天子诏苏君奉一太牢至先帝园庙,大将军接诏便出行,云其在渭北迎苏君。”
一向到长史委宛提示老丞相时候已不早了,田千秋才出声打断了正在慷慨陈词的贤能、文学的话:“本日便到此为止吧,诸君之义下次再续。”言罢便携了桑弘羊的手走出馆舍,还不忘让长史将记录诸人发言的文书带上。
田千秋对天子诏令的这件差事已经毫无兴趣了。
田千秋正扶着铜较,闭目养神,听到这句问话才展开眼:“大将军府。”
——好轻易赶上两年没有天灾的好年景啊……
田千秋开端明白,孝武天子为甚么一面推许儒家,一面对信奉儒家的士大夫底子不予重用了!
又是一个托古言今的的儒士。
始元六年,春仲春,天子诏丞相、御史问郡国所举贤能、文学,民所痛苦、教养之要。
“古者,贵以德而贱用兵。孔子曰:‘远人不平,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废品德而任兵革,发兵而伐之,屯戍而备之,暴兵露师,以支悠长,转输粮食无已,使边疆之士温饱于外,百姓劳苦于内。立盐、铁,始张利官以给之,非长策也。故以罢之为便也。”(注)
说这话的明显是儒生。
“就教君侯!”桑弘羊可贵在田千秋面前低头,如此谦虚的姿势让田千秋又是一愣。
——真论爱民、奸佞,还比不上信奉黄老有为之学的人!
固然对桑弘羊的敛财气筹之能不甚欢乐,但是,田千秋很清楚,若无桑弘羊策定盐、铁、酒榷及均输诸事,但断不会有远逐匈奴、安定四夷的功业。
田千秋瞥了桑弘羊一眼,笑了笑,持续道:“然,郡国奉诏举贤能、文学,其议亦不成疏忽,此事如何决计,仆觉得必须就教大将军。”
——“王者行仁政,无敌于天下”这类话就是最典范的!
请收藏本站:m.xnx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