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第1页/共4页]
东至是个老茶区,早在唐朝官港的茶叶就暴躁商邦,白居易笔下的“贩子厚利轻分袂,前月浮梁买茶去”,指的就是当时附属于浮梁地区的官港。 梅公对东至的茶叶推许备至,不但著有《南有佳著赋》,且又作诗曰:“山茗烹仍绿,池莲摘更繁”,把茶叶与池莲并为建德之美。以是,北宋今后建德的茶叶就已负盛名,到了元朝就成了十大名茶之一。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向为人奖饰。看似写景,其实在激烈的对比中表示了作者冲动彭湃、难以决定的冲突心境。野鸭子在水中游累了,正在岸边打着盹,落拓安闲;岸边有一株年纪很老的树,夏季光秃秃的,朽迈、丑恶,这时为春气所动,竟绽放朵朵鲜花,显现出勃勃朝气。很情愿过一种闲适文雅,自在安闲的糊口,像鸭子那样;可那株老树更像本身。
据《至德县志》记录:梅尧臣北宋景佑元年至五年(1034年~1038年)任建德县令,居官廉洁洁直。去官后,群众怀想他,把县城改称梅城,并于其官舍西偏,为梅公堂以祀之,后又在梅城前面的白象山半山坡上建起了一座梅公亭以慰其钦慕之思,又得以登临之美。梅公亭始建于宋嘉定年间,元至正二年(1342年)、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清康熙十年(1671年)三次重修,民国七年(1918年)县长王人鹏再次重修,并作文摹泐于亭基岩壁之上。亭,砖木布局,呈长方形,画栋雕梁,为楼阁式修建,面筒形玄色陶瓦,四角飞翘,周植古松翠竹,风景恼人。“文革”时梅公亭被毁,今仅存遗址,现为县级重点文物庇护单位。
他生于农家,幼时家贫,酷好读书,16岁乡试未取以后,因为家庭有力供他持续攻读再考,就跟从叔父到河南洛阳谋得主簿(相称于当今的文书)一职,后又在孟县、桐城县持续担负主簿职务。在蝉联三县主簿以后例升知县,召试,赐进士出身,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有梅都官之称。梅尧臣入仕以后,曾胸怀弘愿,抱有弘远抱负,他原名“圣俞”,后改“尧臣”,意为发愤要做个圣明君王的贤臣,但是他却没有碰到圣君。
梅尧臣任建德县令的五年间,为人诚厚,狷介矜持,颇能体察官方痛苦,尽本身的力量做了很多惠政于民的事情。他常常深切乡间百姓家微服私访,与农夫、与烧瓦匠、与贫妇扳谈,体味官方痛苦,还亲身赶赴山林大火现场,大水众多的溪流停止实地察看;他肃除弊政,事必躬亲,当时建德为山区小县,县署外有圆陈旧的篱笆,长年需求修护,是以成了向公众讹诈的借口,梅尧臣来后判定以土墙代替,并在院内植了一丛竹子。元吴师道在《梅公亭记》中赞美他“以仁厚、乐易、温恭、谨质称其人”。对于如许一名大文学家、大墨客、大名流,且在建德为官时又为民爱民,用诗歌这一情势表达官方百姓的愤懑,群众天然崇拜他、酷爱他。以是梅公的德政、仁政在时隔九百多年后的明天仍在东至群众中传诵。
一小我选了个僻静处坐下,感觉本身身处孤岛,仿佛活在另一个天下,亲朋老友,或存或亡,或升或降,只要本身的糊口仍无窜改。他看到水中行进的船只实在艰巨,一如这寥寂的日子,不知向那边去,很恶棍。本来不是看水而是看船!水往北流,船往北行,思路也投向北方。江南处所,秋水按例没有春水大,对常假舟楫长途跋涉的梅尧臣而言,春季是最好的赶路季候。但是不可,还要耐烦等候几个月。
请收藏本站:m.xnxsz.com